咨询热线
152 2130 6998 157 0212 6059在全球经济因疫情发生而陷入深度衰退的背景下,持续深化中欧城镇化合作,不仅有助于克服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窘境,还进一步增强了中欧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共同应对相关挑战,推动发展可持续性更强的城市和社区。
世界人口的主要生活环境日益变化,致使城镇化进程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全球趋势之一。总体来看,现在都市和城镇在全球发展中占据中心位置。它们不再只作为定居、生产和服务空间,而是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各个级别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决定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和阻碍,为规范和文化提供新的滋养。城市已成为权力和政治的主要核心,从而对愿景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对政策实施的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它们还是环境趋势和可持续性进程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城镇化提供了全球变革的背景、基础和动力。
可持续城镇化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城镇化是未来的两大关键要素。自2012年中欧双方签署《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以来,围绕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市区域发展,中欧双方不断深化合作交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全社会的城镇化不可避免。而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日渐加剧,城市的“生态足迹”正在蔓延。
我们必须承认增长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可持续增长要求城镇地区开展活动(比如资源利用、人员及货物的流动等)的方式有所进化。考虑到增长带来的挑战,除了社会和经济进程之外,实体基础设施也必须有所演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无损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之能力的一种发展方式。然而,可持续城镇发展还意味着一个实现可持续性,强调改善、进步和积极变革,对环境和社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
可持续城镇发展强调,我们需要改革市场机制来实现环境目标,实现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平衡。除了明显的环境影响外,城市是当仁不让的经济增长引擎,因为城市可以提供就业和消除贫穷的大好机会(迄今为止,任何国家要实现高水准的公民生活,都必须进行城镇化)。
事实上,城市不仅对自身,而且对整个国家、乃至于世界舞台上的核心各方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力量。当它们与国家和省级政府密切配合,其发展议程与地区和国家发展计划相挂钩,中央政府的投资与地方投资保持一致时,城市就能为整个国家产出至关重要的成果。
今天的中国正在见证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经历快速城镇化、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自动化的进程。由于人口稠密,中国受到自然资源限制和全球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的制约。可持续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布局不符合21世纪的生活方式导向、传统城市文化衰落、选择性过度发展以及社会不平等。人们对这些紧迫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促使国家和省级政府以及各个城市寻求可持续城镇发展的解决方案。中央部委和非政府组织已着手实施一些试点项目,展示中国在这方面的最佳实践。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近40年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在经济增长和扶贫脱困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制定了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而欧洲在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先进,值得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认真学习和借鉴。中欧携手共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欧在可持续城镇化方面开展的战略性联合研究与创新合作是双方长期坚持的优先要务,通过一系列联合项目来贯彻执行。在所有已开发的项目中,欧盟和中国在城镇化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中欧合作模式致力于实现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增长(与美国普遍采用的实利主义城市发展模式不同)。
通过对与城市相关的各种相互交织的主题(交通、环境、能源、城市规划等)开展针对性研究和创新行动,欧盟和中国努力寻求具有成本效益、基于技术和自然因素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实现多重效益,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城市抵御变化的韧性,改善卫生状况,将代价高昂的问题转化为增长机会,为欧洲和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城市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尽管在城市发展领域也面临许多挑战,双方可以通过共同研究利用新技术,制定出“新的和可持续的”适用于双方的城市解决方案。
深化合作共识,拓宽合作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在新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缓解气候危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金钥匙,将有利于推动各国从“负担分担”转向“机遇分享”,从“零和博弈”走向“互利共赢”,促进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事实上,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危险的方式相互融合。全世界人口已有50%以上生活在城市中,预计再经过略多于一代人的时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三分之二。城市和城镇已经在承受洪水和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主要压力。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和城镇当中,有许多都位于海岸线、河流和洪泛区沿线,当自然灾害来袭时,这些地区最容易受到影响。
除了面临气候变化的影响外,城市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高达70%,而其只占陆地面积的2%。城市中密集的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污染加剧,而海洋和植被对此种污染的吸收能力正在下降。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为欧洲和中国城市之间的一致行动提供了一个框架,比如旨在帮助中国市长应对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项目。
为了贯彻《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EC-LINK)项目正式成立(http://www.eclink.org/eclink/zh/frontpage)。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已覆盖城市更新、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水资源管理、固废处理、清洁能源和市政投融资等领域。
通过建设中欧高级别科技交流平台、建立“低碳生态示范工具箱”综合实践基地、提供生态补贴基金和低碳发展基金等措施,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旨在引介实施先进的欧洲技术和理念,探索真正适合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道路,为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树立榜样(http://www.eclink.org/eclink/zh/sectors/about)。
此外,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还一直专注于推动欧洲和中国城市之间的有效对话。多年来,有30多个中国和欧洲城市参与了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支持中欧之间开展富有成效的对话,不断就可持续城镇化的有关理念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
事实上,要推行新的城镇可持续发展议程,城市是最合适的平台。城市是新理念结晶成形、出现技术和艺术创新、针对问题催生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地方。城市为社会和政治变革提供背景环境,可以在这里尝试实施新形式的参与型决策。
面向未来,多方合作方可加速全球复苏
城市需要统筹规划、设计和开发,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增强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促进经济增长。紧凑型城市配有精心设计的服务和基础设施,降低了企业所需的能源供应、交通和其他服务的成本,反过来又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鼓励了私人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区、企业和地方当局是制定实施国家和城市级气候变化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角色。我们必须抓住当前机遇,善用城市的潜力,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不是只在气候变化框架和筹资机制中发挥边缘作用。新冠危机和气候危机异中有同——它们不会按个体区别影响,而是真正的全球性挑战。奉行孤立主义、各行其是无法解决这两个危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我们获得强大力量,更快地走出现在的经济危机。
中欧城市在实现低碳排放、引导公众消费行为、加强公共空间的利用等方面,经常交流经验,双方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可以探索建立统一的方法,利用新技术促进城市发展和增进民众福祉。
众所周知,绿色金融作为气候保护的杠杆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和欧盟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在气候保护领域的投入上,不仅是对未来的投资,也是解决当前很多紧迫问题的有力措施。譬如,目前中国启动的对大量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即可以通过对大量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从而立即创造出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并且从根本上解决使用化石能源采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而这项巨大的城市更新工程,同样需要中欧多方合作,致力全球经济市场复苏。危机往往也会是契机。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城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重生振兴的中心要点。
城市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有创意的、可操作的框架,切实高效地应对区域和全球挑战。它们是促进增长和繁荣、对抗或预防衰退、有清晰规划的实体。它们还可以充当有效催化剂,通过集体行动解决地方层面的不作为现象,帮助修复信任危机。它们为社会各界的直接接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引导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和行业部门坐下来共同讨论,制定出获得广泛支持的议程。城市“作为竞技场,有助于建立联系和信任(尊重和包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制造分裂的党派偏见和意识形态(容易导致国家和各州决策瘫痪)”。
中欧要想克服正在发生的经济衰退,同时缓解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通过多方合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转型,共同推进根本性创新和现代化进程。
国家、地区和城市政府将发挥关键作用,确保土地、劳动力和产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通过有效的城镇规划和核心基础设施投资,确保实现密度效益和集聚经济。通过将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城市—区域层级,各国政府不仅可以将自己国家与全球商业流连接起来,还为打造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社会提供了机遇之路。
备案号:苏ICP备19013042号